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李洋在上海抛出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许多军事题材影视剧在上映、播出前并不被市场看好,最终都成了爆款,比如电视剧《亮剑》《士兵突击》,比如已拿下56亿元票房的《战狼2》。
市场屡屡“看走眼”,是大数据不靠谱,还是观众太难捉摸?李洋说:“有一种‘沉睡的大数据’,它们也许并不在市场锁定的观众范畴里,平时也不是影视剧的活跃消费信息,可它们在某种契机下会被点燃。”这就很好解释,军事题材影视剧成为创作富矿并屡屡爆冷,只因——一次又一次,家国大义、英雄情怀能够点燃“沉睡的大数据”。
真正的中国电影观众不仅有“90后”,还有“70后”“60后”“50后”。这些人也许是不被“数据”照见的观众,但他们组成电影观众的庞大分母。就像被重复了许多遍的《战狼2》观影传说,10年不看电影的人终于进了影院,只为看一看“在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要点燃“沉睡的大数据”有没有秘诀?答案是“有,但也没有”。
说它有秘诀,在于军事题材影视剧里,家国大义、英雄情怀、民族的精气神总是标配。因为艺术作品的独特感染力,“亮剑精神”“钢七连精神”,历10余年不曾褪色。
说没有秘诀,则因为决定一部影视剧能否成功,还需要太多环节合力成就,并非空有一腔热血就能抵达观众。看看吴京摔打了多少回,看看《士兵突击》如何不迷信当时的“流量明星”就会明白——题材不是先天的捷径,唯有回归初心的创作才会让观众真心投票。
(9月12日 《文汇报》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