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初心忆征程,重整行装再出发。金华日报近日举办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座谈会上,金华市委书记陈龙表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金华正奋进在“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的新征程上,金华日报要以政治家的眼光办报,以宣传家的本领工作,以改革家的气魄创新,以实干家的姿态拼搏,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党报担当作为。
高举旗帜,做大政方针的传播者
走进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报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毛泽东主席在阅读《金华日报》的大幅照片。1960年3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金华双龙水电站时,曾在工人宿舍阅读《金华日报》。这张照片也被收录于中国记协网的“新闻博物馆”中。
报史馆分为“关怀篇”“成长篇”“影响篇”“团队篇”和“展望篇”五个部分,以展板、实物、多媒体等方式浓缩着金华70年新闻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1949年,《金华日报》前身《金华大众》创刊,主要任务是为了加强党对工农大众翻身斗争的领导,从思想、政治、经济上真正获得解放。尽管
在创刊后的前30年里经历了5次停刊、几易报头报名,但报纸随着新中国前行的脚步,《金华日报》记录了欢庆解放、抗美援朝、抗击自然灾害等一个个重大历史节点 ,纪录了金华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 “70年来,红色基因和党性原则早已深深融入《金华日报》的字里行间,早已深深融入一代代金报人的血液里。”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孙建成表示,70年来,《金华日报》紧紧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和金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推出了不少让党委政府满意、业内专家认可、基层群众爱看的重大主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实现大包干,粮食年年有翻番”,《金华日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写了大量带着泥土气息,露珠芬芳的鲜活新闻。《义乌凤凰山的养殖场》
近4年来,《金华日报》先后6次获得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被中国报业协会授予“中国报业重大主题宣传研究基地”称号,重大主题报道已然成为《金华日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社会大众、推动新闻创优的主战场。
讲好故事,做八婺大众的记录者
办报之初,金华日报就深深地植入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开门办报的因子,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
近年来,金华先后涌现出“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细菌战受害维权斗士”王选、“警界保尔”孙炎明、“磐安孝子”陈斌强、“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潘建伟、“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拆弹专家王厚鑫等众多先进人物典型。作为地方主流媒体,《金华日报》对身边的“最美金华人”进行了持续关注和充分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推动一城五人入选“感动中国”人物。关于孟祥斌和陈斌强的相关报道,还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近10年来,金报集团有54件作品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其中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6件;8年获得9个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个,被业内称为“金华日报现象”。
老一辈金报人采写稿件时,克服交通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金华日报还得到了大批通讯员的支持。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的徐益丰说道:“《金华日报》陪伴我走过33年,她是我的精神营养,每天必看,每月重温,发现好作品剪报保存,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习惯。《金华日报》像良师益友一样,教我写作,教我做人,激励着我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前行,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媒体融合,做改革创新的推动者
70年来,《金华日报》先后经历了铅与火、光与电、数与云的迭代升级,逐步从最初的八开
薄报发展成为报网端微频深度融合、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居全国地市党报前列的现代传媒集团。 早在1994年,《金华日报》就在全国率先实行采编和经营分离式改革,成立国内报业首家股份制公司——金华市新闻发展总公司。2012年复刊30周年时,组建报业传媒集团,
当前,在传统媒体普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的背景下,金报集团产业经营涉及房地产、高铁广告、数字经济、文创会展等多个领域,经营收入和净利润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新闻媒体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金华特色、金报印记的改革创新之路。
今年11月,《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出台,明确了三年发展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路径、重点任务和支撑保障。规划指出,将坚持政治为纲、内容为王、渠道为要、人才为本,加快构建“全媒体、多业态、集团化”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把金报集团打造成为有着广泛影响力和较高美誉度的高品质新型主流媒体,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地市媒体前列。孙建成表示:“金报人将以创刊70周年为崭新起点,秉承‘大家办报、润泽八婺’的报训,始终牢记党报使命,主动加快媒体融合,不忘初心,重新出发。”